编者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国计民生、牵动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高校办学水平办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多年来,我校积极贯彻新时代教育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OBE理念,“双群驱动”赋能人才培养,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行课赛证融通,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以赛促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春秋季双选、访企拓岗、参军入伍、专升本升学、基层服务项目等多措并举,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成绩斐然、持续向好,并由此带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梳理总结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经验,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根据理事会领导指示,党委宣传部开设【凝心聚力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多措并举铺设就业创业青春路——学校高质量就业创业工作巡礼】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各学院与相关部门就业创业工作做法、工作亮点与工作成就,藉此进一步激励与促进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这封回信,让广大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青年们倍感振奋。五年来,我校学子积极报名西部计划,报名人数达1100余人,共招募派遣14人。今天,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其中的一些代表,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的历练和成长,看他们如何在西部大地上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李岩的西部志愿行
2022年的夏天,当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城市寻找工作时,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动漫制作技术191班的李岩却选择了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成为农业农村局的一名志愿者。从校园到边疆,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她用两年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初心如炬:奔赴西部的坚定选择
“为什么选择西部计划呢?”这是李岩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之后经常被问到以及自问的一个问题。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她总笑着回答:“西部需要青年力量,基层是成长最好的课堂。”初到哈密市伊吾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便以独特的热情接纳了她。她深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岗位虽平凡,却承载着服务边疆、助力乡村振兴的重任。“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她扎根基层的行动指南。两个多月来,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让她更加坚信,选择西部就是选择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成长旅程。
淬炼成长:农业一线的实干担当
在伊吾县农业农村局,李岩主要负责农业产业发展数据统计等工作。她迅速转变角色,以“学徒”心态投入工作,主动与各个企业、乡镇对接沟通。无论是细致统计企业生产经营数据,还是逐村核实各乡镇务工情况,每一项任务她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她深知,农业数据关系着产业发展方向与民生福祉,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作中,她始终秉持“在其位,干其事”的原则,摆正自身位置,当好领导的得力助手,不越位、不离任,严格遵守岗位职责,高效完成每一项本职工作。从最初的生疏忐忑,到如今的熟练从容,她在一次次与企业、农户的沟通中积累经验,在一遍遍的数据统计与核对中锤炼本领。
双向奔赴:青春与边疆的共赴未来
两年的志愿服务,让李岩深刻体会到,西部计划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青春与边疆的双向成就。伊吾县的淳朴民风与热情百姓,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她也用自己的专业与实干,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从办公室里的伏案统计,到田间地头的走访调研,李岩的足迹遍布服务地的各个角落。她说:“西部计划的日子虽短,但每一份付出都充满意义。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岗位,以实干践行志愿初心,让青春之花在祖国西部的热土上绚丽绽放。”
(注:李岩,信息工程学院动漫制作技术191班学生,服务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农业农村局)
陈风骏的乡村振兴“追光”路
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村庄里,有一位00后青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理想。从推广高效农业到守护脱贫成果,从“象牙塔”到“黄土地”,他用两年时间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我校经贸管理学院电子商务208班的陈风骏,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追光者”。
缘起:跨越山海的初心坚守
“为什么选择扎根乌鲁木齐的村庄?”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陈风骏总会想起大学时参加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那时,他看到偏远乡村发展的困境,便暗下决心,毕业后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西部计划的招募令传来,他毫不犹豫报名,带着满腔热忱奔赴乌鲁木齐的村庄,立志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如今,脚下的土地距离他心中的理想越来越近,每一步走访、每一次付出,都让他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
破局: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村庄蜕变
“垃圾清运全覆盖,泥巴路变水泥路”——这是陈风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时最直观的成果。初到村庄,面对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他没有退缩。为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他主动牵头,参与完成13个村巷道硬化工程,日夜奔波推动供水入户率达100%、污水管网接管率提升至85%,还积极协调资源,让清洁能源覆盖99%的家庭。寒冬腊月,零下20℃的低温里,他带头清理河道淤泥,组织村民植树造林。手上磨出了茧子,脸上冻得通红,他却毫无怨言。当看到村庄换上“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新模样,他欣慰地说:“村庄变美了,老乡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
攻坚:在“最难啃的骨头”中淬炼成长
基层工作从不是一帆风顺,陈风骏总能直面挑战。新疆的冬天,零下20℃是常态,他裹紧棉衣挨家挨户走访监测户,详细记录每户的生活需求;面对资源有限的困境,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整合帮扶项目,为辖区监测户成功申请到户产业补贴和年节慰问物资,还开发多个公益岗位帮助村民就业。入户走访时遇到语言障碍,他就把当地方言常用语记在小本子上,一有空就向老乡请教,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学会了方言,打破了沟通壁垒。“基层没有‘容易’二字,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这是他在攻坚路上最深刻的感悟。
扎根:从“追光者”到“引路人”的成长蜕变
在基层的两年里,陈风骏在磨砺中快速成长。从办公室熬夜整理帮扶资料,到民兵救灾演练时冲锋在前;从走进自治区团委大会的庄严会场,到弯腰穿梭在稻田里测产的泥泞身影,他的足迹遍布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同事们的“传帮带”让他受益匪浅,刚开始面对繁杂工作手足无措时,前辈们耐心指导他梳理工作流程、整理数据台账,帮他快速熟悉业务。如今,村里来了新的志愿者,他主动接过“传帮带”的接力棒,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常用模板分享给新人,鼓励他们扎根基层。他用行动证明:“艰苦不是终点,而是蜕变的起点。”未来,他将继续以“追光者”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青春与奉献守护这片热爱的土地。
(注:陈风骏,经贸管理学院电子商务208班学生,服务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委组织部人才办)
策划/党委宣传部
审核/季荣臣
编辑/朱昱函